中国美妆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消费者人群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显示出行业的高景气趋势。在2012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持续攀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8月中国化妆品零售额为284亿元,同比增长19%。累计方面,2020年1-8月中国化妆品零售额累计达到199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注:2013年零售额增速为225%。
中国美妆行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消费者群体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行业前景乐观。从2012年至2019年,国内化妆品零售总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在2022年天猫平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中,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等品牌销售额居前,其中欧莱雅销售额超过27亿元,位居天猫美妆品牌之首。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美妆新零售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以获取更多行业分析。
总之,化妆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个性化、绿色环保、科技融合、跨界合作和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化妆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观念逐渐加强,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年至202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1年至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先是下降后上升。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化妆品行业的发展空间:市场规模: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亚洲地区尤为突出,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成为全球化妆品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消费者需求:随着消费者对美容护肤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化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逼近10000亿元,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升和“颜值经济”的兴起,中国化妆品需求量正呈现增长态势。从2017年至202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逐年上升,2021年市场规模接近10000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12%。在此期间,高端美妆市场已经超过1200亿元。
高端护肤市场规模占比达到63 高端美妆市场主要分为高端护肤、高端美妆以及高端香水市场,其中高端护肤和高端彩妆是高端美妆市场的主要消费产品。2021年中国高端护肤市场规模达到810亿元,占高端美妆市场份的63%。高端彩妆市场规模占比为27%,高端香水占10%左右。
欧特欧国际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21年10月MAT(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滚动年期间,全网彩妆产品零售额超过8637亿元,同比增长16%;销售数量达到193亿件,成交均价为45元。这说明低价位的单品在销量上占据明显优势,拉低了整体成交均价。
根据Euromonitor预测,2025年中国彩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亿美元,2011-2025年中国彩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6%,疫情冲击之后市场恢复态势较良好。前瞻瞻结合近年来中国彩妆市场发展以及2021-2025年Euromonitor预测,预测2026年中国彩妆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
行业发展现状:2021年中国护肤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114亿元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国人对外在形象要求与认知的提高以及核心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驱动下,国内护肤品行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国内护肤品市场需求迅速增长,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不断提升。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者更多地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美妆产品,电商的渗透率因此增加。 在“颜值经济”的推动下,美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电商解决了供需双方的难点。 Z世代的消费大军进入市场,推动了我国个护和化妆品行业的增长。
步入2023年,中国彩妆市场(包括彩妆与香水)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强劲,预计到年底,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大关,年复合增长率呈现显著提升。香水品类,作为新晋明星赛道,将以11%的惊人增速引领潮流。
疫情这只“黑天鹅”,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不能外出使得消费者在家观看视频和直播的时间随着上涨,尤其是在2019年以来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及美妆相关KOL的兴起,美妆产品的电商为消费者提供较便利及广泛的选择。
尽管初期疫情带来困扰,但电商和社区电商的繁荣带动了线下复苏,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化,对产品体验和服务质量有了更高要求。淘美妆展会上,品牌们纷纷展示创新技术和产品,MASIL玛丝兰凭借其对头皮护理的深入研究和消费者导向的策略,脱颖而出。
同时也会较疫情之前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感恩自然。综合多个因素导致的价值观的消费态度下,美妆行业在疫情后也迸发出了新的机遇点。(数据窗口:2019 年 12 月-2020 年 7 月)近两百万条消费者原生讨论、产品评价、购买动因、营销活动等数据中进行深入洞察,起底后疫情美妆行业多维度的形态趋势。
产品趋势 - 加码深层次研发是关键 在国内美妆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细化、升级的大势之下,品牌加码深层次研发创新提上日程。从过去的“大牌平替”、品类红利、产品外观设计创新中更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推动配方创新、原料创新、工艺创新等基础层面的创新与产品差异化打造。